跳鼓陣

2009051523:45

跳鼓乃昔日迎日神賽會或神明壽誕慶祝之用。因時有一人背著股,且以背鼓者為活動中心,做隊形變化,花樣百出,是為跳鼓。

跳鼓的來源:有一說乃淵源於明鄭成功時,代當延平郡王克復台灣以後,在台竭力整軍經武,日日練兵,蓄意反清復明,於是各方英雄豪傑均聞風來舒展才華,因集武林各幫大成,以致開搏擊比武盛會。在競技中擊鼓原係軍隊號令進軍之樂器,每逢技擊時,擊鼓音在旁助威,或進或退跟著比武的人而跳躍前進,世代相傳演變,遂成為台灣民俗技藝不可缺少的一項。



另一說法為跳鼓陣是由大陸福建沿海一帶之涼傘舞演變而來,將當時軍民同慶豐收,快樂的景象延續至今,變成現在的跳鼓陣。跳鼓陣的成員不一,一般以八人為基準,分為頭旗、大鼓、涼傘、銅鑼等;表演多作方形陣,大鼓居中,涼傘在前後,銅鑼分四角,整個表演俐落活潑,充滿節奏感,是廟會裡很受歡迎的陣頭。

跳鼓陣的表演,大約在國家慶典或民間賽會時,因其所表演其跳進退蘊含著無限的青春活動與威武,乃含蘊著宣揚國加強政,祝賀國家太平,更配合各陣容及隊形變化,以顯我民族特性。其組成通常為八人, 一人撐隊旗、四人打鑼、兩人撐涼傘、一人背鼓、陣甚是壯觀。